“高考滑铁卢,专科开局,英语稀碎……”这就是我的真实起点。
高考失利后,我进了河南医专临床医学专业,大一第一次解剖考试,我考了个惨不忍睹的分数。看着周围同学轻松理解老师讲的内容,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差距,那种挫败感真的很难受。英语更别提了,四级考了两次都没过,单词书永远停在abandon(对,就是那个梗)。
决定专升本,是大二实训课老师提问一个病例的发病机制,我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来,只能尴尬地站在那儿,感觉自己像个医学混子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——再不改变,以后实习进了科室也只会蹉跎一天又一天的时间,更没有“以后”可言。高考已经输了一次,我不能再让自己后悔。
去好大夫试听课时,生理学老师用生动的“和语言讲解以前课本上那些枯燥的知识点,我竟然听懂了,第一次觉得医学理论如此鲜活。
备考初期,也是备受打击。第一次月考,英语150分卷子只考了110,专业课错题一大堆。晚上躺床上脑子里全是:“我是不是真的不行?”
好在有好大夫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鼓励和帮助,我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法:英语不行?那就每天逼自己背50个高频词,真题阅读逐句翻译。解剖记不住?直接打印出来知识点贴在宿舍墙上,每天睡前看一遍。
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我给大家总结出来了,笨方法炼成真功夫,还是值得学弟学妹们参考的:
基础阶段(7-11月)
解剖学:用思维导图梳理结构,比如把“呼吸系统”画成一颗树,支气管是树枝,肺泡是树叶。
生理学:做随身卡片,比如“肾小球滤过率”写成小便签,贴手机背面,没事就看两眼。
强化阶段(11-1月)
病理学:建立病例-知识点对照表,比如“肝硬化”对应门静脉高压、蜘蛛痣、腹水,直接关联记忆。
生理学:用画图法理解机制,比如画个心脏+心电图,标注P波、QRS波代表什么。
冲刺阶段(2-3月)
每天一套真题,严格计时,练出“考试生物钟”,重点突破高频考点。
封闭集训的“魔鬼30天”:每天12小时高强度学习,我们小组三个人互相监督,谁走神就请奶茶。
班主任徐姐的“考前玄学”:考前她给我们每人发了“上岸符”(其实是手写加油卡),还去庙里帮我们祈福。虽然有点搞笑,但真的缓解了焦虑。
生理学老师的“毒鸡汤”:每次想放弃,他就说:“你现在觉得难?等你当医生值夜班时,会发现背书简直是享受!”
查分那天,我手抖得差点摔手机。271分,专业全省第六!
现在,我已经着手开始准备考研,每天翻看专升本的笔记,提醒自己:“你曾经从专科走到全省前10,还有什么做不到?”
未来目标很明确——普外科。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,而不是只能打杂的“医学边缘人”。
这段升本经历让我明白:起点低不可怕,可怕的是认命。那些所谓的逆袭,不过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。感谢那个熬夜刷题、崩溃又自愈的自己,也感谢好大夫的老师和战友们。
下一站,考研见!